请输入搜索信息

学术科研
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术科研 > 正文

   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应邀来浦京集团官网作讲座

    发布时间:2020/10/27     访问次数:

    10月26日下午,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莅临浦京集团官网,在逸夫楼6047为全体师生作了题为“布鲁尔SSK强纲领‘科学’与‘社会’之间的分形交织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浦京集团官网科技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严火其教授主持,浦京集团官网科学技术史、社会工作、农村发展、法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等学科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
    刘华杰教授围绕分形的概念、科学成为研究对象的含义、SSK中的“知识”的概念、尝试用分形阐释SSK以及SSK“魔鬼辞典”举例四个方面展开。刘华杰教授首先对“何谓分形(fractal)”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。作为一个几何学概念,分形的术语最早于1973年由美国数学家曼德勃罗(B.B Mandelbrot)在其名著《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》中提出。曼德勃罗所开创的分形几何学及相关非线性理论,很快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,其影响迅速遍及科学和社会的每个角落。

    其次,科学作为“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”,那么它本身是否可以被研究?刘华杰教授引出布鲁尔(David Bloor)的观点:“科学社会学要学习自然科学,按照自然科学的要求,用自然科学的办法,研究自身科学本身”,从而道出“科学应当科学地认识自己”的口号。

    为了加深理解SSK的有限论,刘华杰教授认为可以用分形(fractal)来形象地理解如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,继而给出了“科学与社会的分形织构假定”的描述,强调科学与社会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分形结构。在这种结构中,科学与社会的边界不再是欧式几何式的边界,科学与社会在多个层面相互交织于各个行动主体和过程中(从个体到科学共同体,从科学事实的建构到科学创新),不再能分出清晰的界面,于是传统上的内史与外史的分界不再成立,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截然分工也不复存在。

    再次,从SSK看科学之本质,刘华杰教授指出科学只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,科学是属于人类社会的,尽管科学非常有用,非常理性,但是,对科学的理解仍然需要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,而非目的论的立场。

    最后,刘华杰教授作出两个推论:其一,对一切打着科学旗号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探究。其二,非科学的东西也可能包含合理性,考虑到天人系统可持续性生存,人类认知的价值权更要重新调整,STS、ESTS或NSTS要学会赋值。


    讲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共鸣,大家踊跃提出问题,刘华杰教授都十分详细地给予了解答,并与师生展开了愉快的讨论。

      据悉,刘华杰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,硕士、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。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、科学史、科学社会学,近些年致力于复兴博物学文化。主要作品有《浑沌语义与哲学》《分形艺术》《中国类科学》《看得见的风景》《博物人生》《天涯芳草》《檀岛花事》《博物学文化与编史》《中央之帝为浑沌》《崇礼野花》《青山草木》《勐海植物记》等,主编《中国博物学评论》《西方博物学文化》。曾获得霍英东奖、第七届文津图书奖(2013)、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(2016)、台湾吴大猷科普佳作银签奖、中国科普作协图书金奖、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(二等奖,2017)、中国书评学会与CCTV共同评选2019年“中国好书”奖等。(文/田雁冰,图/刘敏)